江西师范大学

报刊:《江西师大报》

版面新闻

  • 我校举行北斗遨翔学院、中海达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
    暨“和壹奖学金”捐赠仪式

    摘要:本报讯 5月24日,我校举行北斗遨翔学院(产业学院)、中海达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暨“和壹奖学金”捐赠仪式。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涂宗财,江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彭志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大可,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定海,江西和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雷出席仪式。广州都市圈网络科技公司、江西移动信息化支撑中心、广州都市圈网络科技公司等公司负责人,我校党(校)办、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80余人参加仪式。仪式由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林珲主持。(地理与环境学院 徐健 徐晓玲)

  • 兴国县客人来访

    摘要:本报讯 5月12日下午,兴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森一行来校访问,就落实我校与赣州市政府签署的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行对接交流。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姚弋霞出席,组织部、宣传部、社科处、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区振兴研究院、基础教育合作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会。姚弋霞代表学校对曾森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她向客人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曾森就来访目的进行说明。双方围绕人才培养、乡风文明、文化旅游等议题进行了沟通。会前,曾森一行参观了校史馆、姚名达纪念馆及苏区振兴研究院。(苏区振兴研究院)

  • 校领导带队赴广东回访校友并调研就业工作

    摘要:本报讯 5 月 13 日至 17 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姚弋霞带领文学院就业工作小组成员赴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和惠州市回访优秀校友并开展招生就业调研工作,了解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地方校友之间的联系,有序推动 2021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调研过程中,姚弋霞一行依次实地考察、走访广州市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安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华尔美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南方康源医药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以及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惠州市惠州中学、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等教育事业单位,并与校友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开展座谈和交流。(文学院)

  • 江西省首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决赛
    在我校举行

    摘要:本报讯 5 月 21 日,江西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决赛在我校音乐艺术广场报告厅举行,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十位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现场参加决赛。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俊会见专家并到会指导,省教育厅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观摩。决赛分课程设计展示和答辩两个环节,由省内外五位专家评委担任现场评审。经过现场激励角逐,结合初赛网评成绩,比赛产生一、二、三等奖。专家评委对参赛选手作了现场点评。 (招生就业处)

  • 校领导带队赴陕西师范大学
    调研并开拓就业市场

    摘要:本报讯 5 月 13 日至 15 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俊带领学生处、招生就业处、资产管理处、美术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和相关教师赴陕西师范大学调研。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会见我校到访人员并座谈交流。双方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资产资源优化管理及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内容开展深入探讨,我校人员并参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刘俊带队在西安就地开拓就业市场,赴陕西溢诚技术学校、西安青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建立就业基地开展走访调研。(招生就业处)

  • 湘潭军分区副司令员郭新大校一行来校调研

    摘要:本报讯 5 月 19 日上午,湖南省湘潭军分区副司令员郭新大校一行8人,就征兵制度改革、国防教育来校调研。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俊会见郭新大校一行,江西省军区动员局、学校军事教研部(武装部)有关同志陪同调研。刘俊代表学校对郭新大校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在征兵工作、新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国防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经验做法。郭新大校对江西师范大学在征兵工作、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改革、学生军事社团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的、有特色的经验做法表示赞许。双方还就新时代大学生征兵、国防教育、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军事教研部)

  • 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匡胜一行来访

    摘要:本报讯 5 月 14 日上午,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匡胜一行4人来校访问交流。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周利生在知行楼第一会议室会见客人并座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周利生对匡胜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博硕招生等工作。希望两校借此机会加强沟通交流,共促进步。匡胜简要介绍了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办学历史等情况。他指出,江西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希望双方互通经验,形成战略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更上一层楼。双方结合工作实际就推进特色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开展科学研究,打造学术平台,共享图书馆资料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报记者 林梦)

  • 我校刘俊教授当选为全国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摘要:本报讯 5 月 17 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我校刘俊教授当选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行业华中、西部地区就业指导组成员。任期自2021年5月起至2025年5月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组建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专家组织,主要开展政策咨询、岗位拓展、就业指导、评估监督等工作,由来自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等专家组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共设置19个行业就指委和7个专家组,其中教育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7人,刘俊教授为江西省唯一代表。(招生就业处)

  • 新闻与传播学院赴瑞金结合专业特点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摘要:本报讯 5月22日至23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及教职工,赴瑞金结合学院的专业特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木结构的客家建筑里,在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前,教职工对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对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等都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新闻与传播学院)

  • 我校扶贫工作队员获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
    记大功奖励

    摘要:本报讯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扶贫办公室下发《关于给予瑞金市党群服务中心等19个集体和王冠文等45名同志记大功奖励的决定》。我校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金溪县何源镇杨蒋村驻村干部高志标同志获得个人记大功奖励。(我校驻抚州市金溪县何源镇杨蒋村工作队)

  • 不忘初心 赓续精神

    摘要:“毕业”是个很熟悉的话题,每年的五月、六月是毕业季,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从自己的母校走向社会、准备就业,或而走向更高水平的学府进行深造,或而留校就业发展,而毕业生们就是这个熟悉话题的重要主体。他们的身份,既是毕业生,同时也是母校精神的传承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母校走出去时,不止带着自己的知识积淀与技能经验,还带着专属于自己母校的那一份可以不断传承的精神,师大学子亦是如此。他们在校寒窗苦读四年,学到了不少知识技能,同时也继承了师大建校之初所筑成的那一份精神,也就是“师大精神”。筑牢初心  孕育精神师大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这是一所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村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的存在,为正处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寇决战的中国培育了不少人才、提供了不少资源。一所学校所具备的精神是与这所学校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历史的发展运动又是依靠于所在历史时期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的总和所推动的,因此人们同时也是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人。在抗战期间,国立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胡先骕和教授姚名达等人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的贡献也催生了“师大精神”的诞生与发展。从杏岭肇基,到白鹿开先,再到如今的瑶湖再出发;从国立中正大学,到江西师范学院,再到今天的江西师范大学。这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带着它从建校之初所孕育的精神至今,不少学子从这里毕业,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走向祖国的天南地北。“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师大的四年,他们习得知识、学得技能,不断充实自我,推进师大发展;于毕业之时,他们便带着知识、技能和那份可以不断传承下去的“师大精神”,散落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各个地区,助力祖国的发展建设。坚守初心  彰显精神师大的毕业生们,既有走出校园、接续发展的,更有一部分选择留在校园,为师大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师大作为江西的一所高校,它的发展是与国家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因此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学实力则极为重要。九十年代末及二十一世纪初的毕业生们则成为师大发展过程中的一批重要力量,也同样是他们,在转变自身学生身份后,在师大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不断赓续师大传承了数十载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坚守岗位”、“教书育人”便是师大精神的最好体现。师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批留校工作的毕业生们与师大同患难、历风雨,坚守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便是他们对师大浓厚情感的体现与对师大精神的彰显。其中,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桂国祥,既是师大的毕业生,同时也是推进师大发展、发扬“师大精神”的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从入学到读研毕业,再到留校工作至今,在师大这个大家庭中学习工作二十余年,对师大的感情很深。在岗期间,他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曾坦言说道:“我觉得师大精神就是热爱职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这个‘家’添砖加瓦。”矢志不渝矢志不渝发展精神发展精神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师大也迎来了新发展,师大的毕业生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则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师大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由于疫情的缘故,2020年的毕业生们和全国其它大学的毕业生们一样,他们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酒会,大家都只是在拍了毕业照后,各奔东西。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顾全大局,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邓一兰,她原是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政专业的学生。邓一兰在谈及毕业典礼的遗憾时很坦然,“去年的我们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酒会,所以现在看着学弟学妹们毕业当然是羡慕不已,当时匆忙毕业始终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吧”。同时她作为一名师大学子,也深知这么做是有其必然性的,“作为大学生需要辨是非,知轻重,以大局为重,不能为了一点私心给别人造成困扰。我认为这是当时的我们需要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所以,虽然心里有遗憾但是没有纠结于此,我们只是做到了当时应该做的事而已。”文学院20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傅艺慧,她的母校虽不是师大,但是她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师大在读学生,她指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肯定是要高于个人利益的,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当代青年一定会承担这份责任,积极配合。有太多的人在疫情中做出了牺牲,我们做的真是太微不足道了。”静思笃行,让他们求是创新、收获知识;持中秉正,使他们中正自守、臻于至善。“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短短八字,却需要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去恪守、去传承,这正是师大精神的体现。

  •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摘要:(摄影 国际教育学院 赵心怡)亲爱的21届学长和学姐:毕业快乐!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夏天是相聚时,夏天更是离别时。时间飞逝,好似你们的毕业来得匆匆,甚至来不及让我们告别。不过也罢,正好我们永远不说再见。或许在人生的下一站旅途中,你们会向别人骄傲地提起你们的母校——江西师范大学。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 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 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我和你们虽然相差两级,可我认识你们!我见过你们,在惟义楼的教室里、在贝壳馆的塑胶跑道上、在图书馆里、在芒果餐厅里。我突然又看见清晨在静湖边低吟浅读的你,那个认真努力的你。我同样听说过你,在“挑战杯”赛事上当仁不让、“互联网+”大赛上干劲冲天的那个你。我知道成功来之不易,因为我同样看到了那个深夜挑灯夜读准备项目的你。愿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回首。你们奔赴的下一站,会有新的风景,但请别忘了想起心中的师大。想起春天鹅湖湾盛放的紫藤花,鹿鸣园的几只小鹿;想起夏天白鹿岗下的荷花塘,有荷香也有蛙叫;想起秋天惟义楼旁金黄的银杏,叶落街道,你总是忍不住驻足拍照,试图留住秋日;更别忘了冬天长胜体育场打雪仗、堆雪人的你,那时候的你脸颊虽然冻得通红但却止不住欢快地笑。哦!对了,还有静湖边的几只天鹅,最近好像又胖了些,你偶尔路过时总是忍不住喂它们东西吃。你一定会怀念某个人。或是屋檐下的室友,或是让你受益匪浅的良师,或是与你知心交谈的挚友,甚至或许是食堂某个档口的阿姨、青蓝门的保安大叔。你一定会怀念某一个地方。可能是惟义楼那间你总去上课的教室,可能是自习室你总去背书的一角,可能是你百吃不厌的一家食堂餐厅,也可能是风雨球场上你总爱打球的一方球场。你一定会怀念某个社团或组织。我猜是大学生通讯社,也可能是青蓝文学社、蓝天环保社、京剧社、传播人通讯社……你一定在这里装满了回忆,一出发,满载而行,神采飞扬。“何日功成名遂了”,返校,“醉笑陪公三万场”。四年前,你们从五湖四海来,如今,你们又将奔赴天南地北去。毕业从不是件值得难过的事,师大校友遍布天涯,时刻与你同行。古往今来,每个师大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为祖国发光发热。抗战先驱姚名达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姚名达精神”时至今日也依然砥砺师大学子奋勇向前。新时代以来,我校更是人才辈出。2007级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尹颂,获奖无数,冉冉新星,大三便破格被江西广播电视台录取为正式员工,他点亮了2018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的红色火炬、主持了分会场的演出,并在2019 年主持了央视春晚。2012 年体育特招生吴海燕,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长,从江西师大到世界杯赛场。2018届毕业生王涛用慎独、慎微、慎初的态度,成功铸就了他的外交梦,顺利进入外交部财务司。还有吴雨初、邓媛媛、谢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他们都是江西师范大学的骄傲。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终有一日,你的名字也会被师大铭记。再逛一逛校园吧,从校名石到正大坊,从校史柱到静湖。再沿着健康小道打最后一次卡,从“勤人坡”到小杏岭。再去食堂吃一碗拌粉,喝一份瓦罐汤。乘着夜色未至,看一看晚霞,橘色的夕阳染红了整片校园的天空。最后,迎着夏日晚风到风雨球场听听夜歌,那或许是青春时代能留下的最好证据。江西师范大学从来不是你的起点,更不会是你的终点。但它会一直伫立在紫阳大道上,随时欢迎你回来,这里是永远的家。祝前程似锦!

  • 毕业意味着什么?

    摘要:五月中旬,原本忙碌而欢快的大学校园开始弥漫起了淡淡的忧伤,又一届准毕业生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依依惜别。教学楼旁、小路上、运动场边……准毕业生们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将自己定格在崭新的照片里,也定格在这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中……从步入求学生涯至大学毕业,我们会经历许多次毕业,可人们更为在意的似乎永远是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那么,这两次毕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何人们如此看重、又如此眷恋呢?“上了大学你就解放了”、“毕业了你就轻松了”,这类熟悉的话似乎总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我们耳边,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的确给予了我们一些力量。可“毕业”真的意味着结束,意味着解放吗?每年的6月8日下午,结束高考的学生们总会在冲出考场后欢呼拥抱、兴奋哭泣,告别自己人生中这独一无二的三年青春。而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漫长的假期里,每个人都开始了对崭新生活不一样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宅家休息,有的人选择外出旅游、做兼职,有的人选择不断充实自己……诚然,我们在当下无法评判哪一种选择更有意义,但在步入大学后,提升自己、准备充足的同学却总是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难道还能放心地忽略高考结束后的另一个“开始”,只认为高考结束是一种“解放”吗?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毕业了,真的就“结束”了,真的就能“轻松”了吗?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去处主要有继续读研深造,走向工作岗位,准备考研、考公、考编三种,哪一种情况又是“轻松”的呢?固然,大学毕业后同样有一个假期,适当放松身心并无不可,可“解放”自己确是万万不能的。毕竟,之后的学习亦或生活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更从容、更坦然地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近年来,网络上多了不少在读大学生对当年“被骗”经历的控诉。“老师和爸妈骗我,上了大学一点都不比高中轻松,不仅要看书学习,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听讲座、写心得……”这语句里真心实意的心酸和委屈总是引得人们深思——步入大学的新生真的是走进了一个深渊吗?而在进入大学后,我们身边又总是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求学生涯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一旦毕业走向社会,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无穷无尽且无可预知的挑战。这些说法固然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珍惜与同伴共奋斗、在图书馆中充实自己的日子,可也会令我们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担忧,毕业真的意味着迈入另一个深渊吗?换个角度看问题,新生步入大学后,要从曾经紧张的高中生活切换到不一样的学习生活模式,自然是需要一个适应期的。高中生活大多充斥着的是听课、做题、考试三种模式,可大学生活显然要丰富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外还需要做许多事来拓展兴趣、发展自己。在度过适应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后,即便再繁忙,大学生活也会变得游刃有余起来。通过努力就能变得美好起来的大学生活,又怎能说是一个“深渊”呢?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步入社会是必经之路,从校园到工作岗位乃至社会,不适应甚至无法接受是我们可以预料到的困难,工作之后的生活会更加忙碌、更加复杂,这也是我们能预料到的。“万事开头难”,这是几乎所有工作者、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又怎么能因此将社会化为一个“深渊”呢?毕业既不意味着结束,也不意味着迈入另一个深渊,那么,毕业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不管是高中毕业生,还是大学毕业生,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又长大了一截、更懂事了”。毕业之于我们的意义,是成长。迈入大学,开始一点点学习书本外的事物,一点点突破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中一步步前进,将知识学得更专一、更精进,这是一种成长。走出大学,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工作亦或研究中一点点克服困难,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坚定自己,一步步坚实地与生活同行,这也是一种成长。人们总说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可成长从未有过界限。18岁只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而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再成长,毕业之于我们,就是成长。同时,毕业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更新”,学习新的知识后,用新的面貌面对新的人生阶段,期待着一种全新的生活。人生中的每一次毕业,我们增长的不仅仅是年龄,成长的也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思想与认知。毕业是每一个学子必定会经历的阶段,我们无法抗拒毕业,无法抗拒成长,也不应抗拒成长。毕业意味着成长,而成长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面对毕业,我们不应消极,积极准备,努力过好接下来的人生阶段,才是对“毕业”最好的回应。

江西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529次访问,全刊已有6624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