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赓续精神

期次:第106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姜山   查看:233


“毕业”是个很熟悉的话题,每年的五月、六月是毕业季,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从自己的母校走向社会、准备就业,或而走向更高水平的学府进行深造,或而留校就业发展,而毕业生们就是这个熟悉话题的重要主体。

他们的身份,既是毕业生,同时也是母校精神的传承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母校走出去时,不止带着自己的知识积淀与技能经验,还带着专属于自己母校的那一份可以不断传承的精神,师大学子亦是如此。他们在校寒窗苦读四年,学到了不少知识技能,同时也继承了师大建校之初所筑成的那一份精神,也就是“师大精神”。

筑牢初心  孕育精神

师大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这是一所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村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的存在,为正处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寇决战的中国培育了不少人才、提供了不少资源。

一所学校所具备的精神是与这所学校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历史的发展运动又是依靠于所在历史时期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的总和所推动的,因此人们同时也是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人。在抗战期间,国立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胡先骕和教授姚名达等人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的贡献也催生了“师大精神”的诞生与发展。

从杏岭肇基,到白鹿开先,再到如今的瑶湖再出发;从国立中正大学,到江西师范学院,再到今天的江西师范大学。这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带着它从建校之初所孕育的精神至今,不少学子从这里毕业,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走向祖国的天南地北。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师大的四年,他们习得知识、学得技能,不断充实自我,推进师大发展;于毕业之时,他们便带着知识、技能和那份可以不断传承下去的“师大精神”,散落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各个地区,助力祖国的发展建设。

坚守初心  彰显精神

师大的毕业生们,既有走出校园、接续发展的,更有一部分选择留在校园,为师大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师大作为江西的一所高校,它的发展是与国家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因此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学实力则极为重要。九十年代末及二十一世纪初的毕业生们则成为师大发展过程中的一批重要力量,也同样是他们,在转变自身学生身份后,在师大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不断赓续师大传承了数十载的精神。

在他们身上,“坚守岗位”、“教书育人”便是师大精神的最好体现。师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批留校工作的毕业生们与师大同患难、历风雨,坚守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便是他们对师大浓厚情感的体现与对师大精神的彰显。

其中,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桂国祥,既是师大的毕业生,同时也是推进师大发展、发扬“师大精神”的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从入学到读研毕业,再到留校工作至今,在师大这个大家庭中学习工作二十余年,对师大的感情很深。在岗期间,他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曾坦言说道:“我觉得师大精神就是热爱职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这个‘家’添砖加瓦。”

矢志不渝矢志不渝发展精神发展精神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师大也迎来了新发展,师大的毕业生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则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师大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

由于疫情的缘故,2020年的毕业生们和全国其它大学的毕业生们一样,他们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酒会,大家都只是在拍了毕业照后,各奔东西。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顾全大局,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邓一兰,她原是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政专业的学生。邓一兰在谈及毕业典礼的遗憾时很坦然,“去年的我们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酒会,所以现在看着学弟学妹们毕业当然是羡慕不已,当时匆忙毕业始终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吧”。同时她作为一名师大学子,也深知这么做是有其必然性的,“作为大学生需要辨是非,知轻重,以大局为重,不能为了一点私心给别人造成困扰。我认为这是当时的我们需要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所以,虽然心里有遗憾但是没有纠结于此,我们只是做到了当时应该做的事而已。”

文学院20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傅艺慧,她的母校虽不是师大,但是她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师大在读学生,她指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肯定是要高于个人利益的,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当代青年一定会承担这份责任,积极配合。有太多的人在疫情中做出了牺牲,我们做的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静思笃行,让他们求是创新、收获知识;持中秉正,使他们中正自守、臻于至善。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短短八字,却需要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去恪守、去传承,这正是师大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