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抗战

——《我的抗战》读后感

期次:第1061期    作者:□吴石香   查看:142


对于他们伟大的功绩,立碑,太过庸俗;赞歌,太过无力。

作者崔永元能做的、尽全力做的是耗费巨资与时间,跋山涉水采访300位抗战老兵,让战争的亲历者来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他“自编自导”了这份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我的抗战: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

面对14年艰难的抗战历史,我们作为学生,能做些什么呢?是让它遗忘在历史的旮旯处?是任务性地浏览表示我知道?还是用生命去感悟?我选择用生命去感悟。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血腥的。而想象的画面远不及现实的点滴。读老崔(作者)编写的“巨著”,我数度哽咽,数度叹息。当残酷的战争降临在平凡的他们身上,生命又有多伟大。无数鲜活的生命,为了抗战置生死于外,前赴后继,浪漫而温柔的关露加入了敌人特工部队;不知生死的“驼峰飞行员”龙启明;为了抗战而与未婚妻取消婚礼的毕业大学生文雅德等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生命线》篇中的普通民众,他们用自己的坚韧、毅力、鲜活的生命筑就了抗战“生命线”。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云南几十万老少妇孺用双手和简易的工具,只用了10个月,修筑了一条一千多公里的滇缅公路,它也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抗战物资运输通道。而在这不凡的“生命线”上,十个民族,一挖一锄,一挑一筐,饥饿生死都负重在路上。平均每公里路程就有三名以上民工献出了生命,他们死得不声不响,死得无名无姓,只能流魂傍路,以此和亲友团聚。

但是,他们毫无畏惧。就算美国工程师勘测后得出“即使用上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具,也需要整整三年”的论断,还是以“愚公移山”之志,创下了这个奇迹。没有机械,就用人力;没有搬运工具,就用肩挑畚箕;没有炸药就用火药;路面不平就自制三四吨重的石碾子……无论去哪都是自备粮食、锄头和斧子,进山修路成为自己的义务;生病挖草药,吃草根。惠通桥的山崖“猴子崖”,地势险峻,山如其名只有猴子才能上去,人是上不去的。那怎么办?想办法,一次次实验,让绳子把人栓起来,把人吊在随身可能命丧黄泉的山崖边上去打炮眼!第一个炮手连石头带人坠落悬崖,紧接着重新找炮手,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完工。

当美国总统罗斯福质疑滇缅公路通车时,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沿路走了一遍说道:“滇缅公路工程浩大,但缺乏机器,纯属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艰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抗战是不简单的,抗战历史是由中国人民浴血奋斗谱写的。

《我的抗战》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战争的一代,不再局限于靠由数字堆积的历史思维脉络去理解,而是通过普通抗战老兵的细节讲述去了解真实的抗战。人性在抗战中被碾压,最后的胜利是由千千万万的抗战士兵用生命换来的。

这样的悲剧已经过去,经过浴血奋斗,经过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已逐渐强盛,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保护罩。祈祷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再也不要发生战争。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付出无数生命的抗战,因为没有遗忘才是最好的纪念。

(作者为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